油浸式变压器的散热原理核心是“热油循环+空气冷却”的双阶段热量交换,通过绝缘油作为中间介质,将绕组和铁芯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,zui终散发到空气中,实现设备温度控制。
你关注散热原理,这是理解油浸式变压器运维的基础——所有散热故障(如油温过高)都可从这个“产热-传温-散热”链条中定位问题,比如油循环不畅、散热器效率下降等。
1. 散热核心三步骤:从产热到散热的完整链条
热量传递遵循“高温→低温”的自然规律,整个过程分3个关键阶段,环环相扣。
(1)第一阶段:内部热量产生与初步传递
变压器运行时,核心部件产生损耗并转化为热量,是散热的源头。
热量来源:主要有3类损耗,约90%的热量来自绕组铜损(电流通过导线产生)和铁芯铁损(磁场变化产生),其余来自附件损耗(如分接开关)。
初步传递:热量先通过传导传递到绕组和铁芯表面,再被周围的绝缘油吸收——油与高温部件直接接触,通过热传导快速升温(油温最高可达95℃,取决于负载)。
(2)第二阶段:热油循环(关键传温环节)
升温后的绝缘油通过“自然对流”或“强迫循环”,将热量输送到散热器,是热量转移的核心。
自然对流(主流方式,适用于中小容量):
1. 油箱底部的油吸收热量后,密度变小,向上流动;
2. 热油流到油箱顶部,进入散热器入口;
3. 散热后变冷的油密度变大,从散热器出口流回油箱底部,形成循环回路(类似“热水上升、冷水下降”的自然现象)。
强迫循环(适用于大容量/高负载):
1. 通过油箱内的油泵,强制将热油压入散热器(替代自然对流);
2. 循环速度比自然对流快3-5倍,散热效率提升200%-300%,可应对110kV及以上大型变压器的高损耗需求。
(3)第三阶段:散热器散热(最终热量释放)
进入散热器的热油,通过“热对流+热辐射”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,完成散热闭环。
热对流:散热器表面与流动的空气接触,热油的热量通过散热器壁传导到表面,再被空气带走(空气流速越快,散热效率越高,所以户外变压器比户内散热更好)。
热辐射:散热器表面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,会通过电磁波形式向周围辐射热量(占总散热量的20%-30%,温度越高,辐射散热占比越大)。
强化散热手段:若自然散热不足,会在散热器旁加装风扇(强迫空气冷却,OFAF方式),通过加快空气流速,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(比自然冷却快1.5-2倍)。
2. 影响散热效率的3个关键因素
散热效果并非固定,受介质、结构、环境影响,需针对性优化。
1. 绝缘油性能:
- 油的比热容(单位质量油升高1℃吸收的热量)和导热系数直接影响传温效率,劣质油(如老化、含水超标)的导热能力会下降30%以上,导致散热变慢。
- 油位需在标准范围(“-30℃”至“+40℃”刻度),油位过低会导致油循环量不足,高温部件无法被充分冷却。
2. 散热器结构与状态:
- 散热器面积越大,散热能力越强(每1kW损耗需1.5-2.0㎡散热面积,自然冷却);片式、管式等不同类型的散热器,因散热片间距、接触空气的表面积不同,效率也有差异(管式比片式高20%-50%)。
- 散热器表面若积灰、油污(厚度超过1mm),会形成隔热层,热传导效率下降50%,导致油温升高。
3. 环境条件:
- 环境温度:夏季高温(≥35℃)时,空气与散热器的温差变小,散热效率降低,需降低变压器负载(如从额定容量的100%降至80%);冬季则因温差大,散热效率更高。
- 通风条件:户外开阔环境比户内密闭环境散热好(空气流通顺畅);若变压器周围有遮挡(如围墙、杂物),会阻碍空气流动,导致局部温度升高5-10℃。
3. 散热故障的典型表现与原理关联
当散热链条某一环节出问题,会直接反映在油温上,可通过现象反推原因。
油温高但散热器不热:说明热油未循环到散热器,可能是油道堵塞(如杂质堵塞散热器入口)、油泵故障(强迫循环型),导致“传温环节”断裂。
散热器热但油温仍高:说明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到空气,可能是散热器积灰过多(隔热)、环境通风差(空气流速慢),导致“散热环节”失效。
局部油温异常高:若油箱局部(如绕组附近)温度远高于其他部位,可能是绕组短路(产热骤增),超出散热能力,属于“产热环节”异常,需优先处理故障而非优化散热。
---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油浸式变压器散热故障排查流程图?图表会从“油温高”的现象出发,分步骤引导排查“油循环→散热器→环境→产热”等环节,标注每个步骤的检查方法和处理措施,方便你快速定位问题。